在美欧经济前景低迷,出口可能下降的影响下,亚洲制造业的进一步升级正面临严峻考验。近期连续公布的全球和各国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均表明,全球制造业产出和订单趋于下降。摩根大通最新公布的全球PMI指数从7月的50.7%降至8月的50.1%。按照惯例,该指数高于50%表明制造业总体扩张,反之则意味着收缩。显然,全球制造业正处于继续上升还是下滑的关键阶段。
内需增加有望抵消外部环境不利影响
亚洲是全球制造业的基地。绝大多数亚洲国家的制造业都比服务业发达,东盟与中日韩(10+3)更是以制造业为出口支柱。亚洲开发银行的数据表明,2009年全球制造业产品的出口中,中国占13%,东盟10国占6.1%,日本约占6%,韩国占3.7%,“10+3”总共约占29%。而在全球开云在线注册及运输设备出口中,“10+3”占了31%。
分析认为,亚洲制造业在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较大冲击,此后亚洲主要制造业国家均对出口结构做了调整,着力开拓新的出口市场。亚洲国家的内需近年来也有较快提升,这增加了区域内“消化”制造业产品的能力。最近公布的亚洲各国采购经理人指数显示,尽管新的出口订单数据有所下跌,但是总体上新订单和就业数据在同步增长,这说明新订单更多来自本地,内需的提升有望抵消外部环境的不利影响。
制造业的发展已经成为改善亚洲国家百姓生活水平的重要原因,而生活水平的提升又有助于制造业的扩大。亚洲开发银行菲律宾国家局高级经济学家碓井规郎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制造业是一国经济发展的支柱,亚洲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升经济、减少贫困的主要路径就是依靠制造业的不断发展。
大型跨国公司有可能加大对亚洲投资
亚洲开发银行副首席经济学家庄巨忠对本报记者表示,和拉美国家相比,亚洲制造业具有劳动力价格便宜、素质较高、人力资本充裕、总体政治和投资环境稳定等优势。加之中国、印度等国市场广阔,这些因素使得亚洲成为全球制造业企业的主要投资目标。
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不久前发布的《世界投资报告2011》称,2010年,进入南亚、东亚和东南亚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幅24%,达到了3000亿美元,占全球总量的近1/4。2010年,进入东盟的外国直接投资增加了一倍多,达到790亿美元。报告预测,亚洲经济体在地区经济整合中取得了很大进展,整个地区的发展环境将会更利于吸引外资。
分析认为,亚洲在制造业领域的优势,目前全球其他地区很难替代。尽管发达经济体未来将着力于拉动制造业的回升,以提高本土就业率,但这些国家的大型跨国公司不大可能将已经在亚洲和世界其他地区建立的工厂搬回本土,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相反,由于本国经济前景不明,亚洲的制造业和市场优势更为突出,大型跨国公司很可能会加大对亚洲的投资。去年以来,这一趋势已经非常明显。
从整体上看,发达经济体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削弱其企业的营利能力,未来这些企业在全球的投资并购活动将会更加活跃,这对占有制造业优势的亚洲国家来说很可能是吸引更多外资的机会。
美联储16日发布的快报显示,今年第二季度,美国企业仍继续在积累盈利和削减开支,企业持有的现金和其他流动性资产的总额增长到了2.047万亿美元,相比第一季度增长了4.5%。企业现金持有量为美联储自1945年开始此项调查以来的最高水平。而彭博社此前的预测显示,手中握有总额2.4万亿美元现金的日本企业将寻求在海外收购以提高收益率。
亚洲制造业的发展也在加速区域内的互动,形成了一种通过竞争互补不断加强生产链的局面。比如,同是制造业,越南、印尼等国生产服装、鞋子比中国更有成本优势,但相关机器设备则需要从中国进口。在中国对欧美市场每100美元的加工生产出口中,大约有35美元到40美元是流向东南亚国家的。这种局面有力促进了区域内制造业的提升。
与此同时,区域内的企业也在加大相互之间的投资。不少中国的服装、制鞋等企业将工厂转移到东南亚。东盟10国相互间在制造业的投资去年达到了创纪录的210亿美元。
发达经济体重振制造业对亚洲产业升级构成挑战
亚洲制造业仍然面临一些难题。庄巨忠认为,首先是需要继续扩大内需,减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其次是发达国家目前也在积极重振制造业以创造更多就业,这将对亚洲国家的制造业升级构成竞争;第三是在目前一些亚洲新兴经济体中,加工贸易仍占较高比重,附加值较低,未来产业升级是趋势所在。
分析认为,如果发达国家重振制造业,首先会在中高端加大投资与研发,其次是占领中高端产品的全球市场,这都不利于亚洲制造业的进一步扩大和提升。
新加坡大华银行经济分析师全德健对本报记者表示,提振国内消费可以填补欧美需求疲软所缺失的出口,但东南亚国家收入和消费水平低,消费市场从原来的高收入市场转为低收入市场,企业利润会降低,而收入提高和市场拓展都需要一段时间。同时,亚洲货币可能持续升值,因此,企业要提高认识并自我调整,积极开拓亚洲区域市场,逐步减少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此外,非洲和拉美是非传统市场,在风险高的同时回报率也高,潜力很大,前景广阔。
接受记者采访的专家均认为,由于此次欧美发达国家经济下滑的幅度不会超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亚洲制造业只要能够抓紧这一有利时期,进一步扩大和提升产业水平,就有可能化“危”为“机”。